著名作家“雾灬化”精心打造的言情小说《我在直播间教考公,却成了犯罪侧写大师》,描写了色分别是【林渊陈默】,情节精彩纷呈,本站纯净无弹窗,欢迎品读!本书共计28892字,我在直播间教考公,却成了犯罪侧写大师第1章,更新日期为2025-11-07 16:21:36。在本网【ks.ayshl.com】上目前已完结。小说详情介绍:最高在线人数92人,收到礼物折合人民币……18块6毛。一种难以言喻的疲惫和绝望涌上心头。难道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曾经的抱负和理想,难道真的要埋葬在这间小小的出租屋里,埋葬在无人问津的直播间中?就在这时,一条与众不同的弹幕滑过屏幕,引起了林渊的注意。ID叫做“追逐北极光”的观众发了一条长弹幕:【主播,...
《我在直播间教考公,却成了犯罪侧写大师》免费试读 我在直播间教考公,却成了犯罪侧写大师第1章
林渊关掉电脑上最后一个招聘网站的页面,疲惫地揉了揉眉心。
屏幕上,“很遗憾,您的条件与我们岗位要求不符”的邮件提示,像一把钝刀子,反复切割着他早已所剩无几的自尊。
窗外,城市的霓虹初上,勾勒出繁华的轮廓,却照不进他这间月租一千五、只有十平米不到的出租屋。空气里弥漫着泡面和廉价香烟混合的味道,桌上还摊着昨晚直播用的稿子,上面用红笔修改的痕迹密密麻麻。
曾几何时,他林渊也是站在千人讲台上,受尽学员追捧的“公考名师”。一堂线下课收费过万,线上课程卖到爆仓。那时候,他意气风发,觉得前途一片光明,买房、买车、成家,似乎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一切的转折,源于三个月前那场莫须有的“丑闻”。
他被竞争对手构陷,扣上了“骚扰女学员”的屎盆子。尽管他极力自证清白,但在对方有预谋的水军炒作和片面“证据”面前,他的解释苍白无力。机构为了撇清关系,迅速将他开除,整个行业也对他关上了大门。曾经称兄道弟的同事,纷纷划清界限。甚至有些他悉心指导过、最终上岸的学员,也悄悄取关了他的社交媒体,生怕沾上一点晦气。
网络舆论的记忆只有七秒,但留下的伤害却是永久的。他从云端跌落,摔得粉身碎骨。
银行卡里的存款在支付了违约金和应付了一段时间的生活后迅速见底。为了活下去,他不得不利用仅剩的一点知名度,投身于曾经他有些瞧不上的直播行业,成了一个知识区的小主播。
可“知识区”早已变味。正经讲申论行测,枯燥乏味,根本没人看。观众要的是快节奏、是梗、是情绪宣泄。他这种过气的、还带着“污点”的讲师,更是无人问津。直播间常常只有寥寥几十人,礼物收入勉强够交电费和网费。
“呵,真是虎落平阳被犬欺。”林渊自嘲地笑了笑,点燃了今晚的第三支烟。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房东发来的微信:“小林,下个季度的房租该交了,最晚周末前给我哈。”
文字客气,但催促的意味明显。林渊看着那条消息,胸口一阵发闷。他看了一眼手机银行APP里可怜的四位数余额,深深吸了一口烟,任由辛辣的烟雾充斥肺叶。
逃避解决不了问题。他掐灭烟头,打开了直播设备。
调整好摄像头和麦克风,林渊努力在脸上挤出一个职业化的笑容,点击了“开始直播”。
“晚上好,各位同学,欢迎来到‘深渊讲堂’。”他的声音经过麦克风的修饰,听起来依旧沉稳有力,这是多年讲课留下的功底,“今天我们继续刷行测的真题,重点讲讲图形推理的秒杀技巧。”
直播间陆陆续续进来了几十个人,弹幕稀稀拉拉。
【来了来了,蹲了好久了。】
【主播今天气色不太好啊。】
【讲这些有啥用,又考不上。】
【听说这主播以前挺有名的,怎么混成这样了?是不是真干了啥见不得人的事?】——这条弹幕格外刺眼。
林渊的心脏像是被针扎了一下,但他强迫自己忽略,将注意力集中在题目上:“我们看这道题,考察的是位置规律和样式规律的叠加,大家注意观察阴影部分的变化……”
他讲得深入浅出,逻辑清晰,这是他的专业素养。但直播间的在线人数,像得了便秘一样,始终在七八十人之间徘徊,偶尔还会掉下去几个。礼物栏更是冷清,偶尔飘过的一两个“粉丝灯牌”或者“点赞”,都算是难得的鼓励。
现实的引力太沉重了。曾经面对上千人侃侃而谈的名师,如今却要为了几十个观众的互动而绞尽脑汁,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
讲了一个多小时,林渊感觉喉咙有些干涩,便停下来喝了口水,顺势看了一眼实时数据。最高在线人数92人,收到礼物折合人民币……18块6毛。
一种难以言喻的疲惫和绝望涌上心头。难道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曾经的抱负和理想,难道真的要埋葬在这间小小的出租屋里,埋葬在无人问津的直播间中?
就在这时,一条与众不同的弹幕滑过屏幕,引起了林渊的注意。
ID叫做“追逐北极光”的观众发了一条长弹幕:
【主播,我最近在准备申论大作文,主题是“科技发展与伦理边界”。我构思了一个案例,想请您分析一下是否恰当:假设有一个高智商罪犯,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筛选目标,设计完美犯罪,比如制造意外死亡现场。您觉得这种案例,可以用来论证科技滥用带来的伦理风险吗?】
这条弹幕在一堆“哈哈哈”和“主播好帅”的无聊评论中,显得格外突兀和……专业?
林渊愣了一下。他的专业是行测和申论教学,但这种涉及具体犯罪手法的假设,显然已经超出了普通公考讨论的范畴,更像是在探讨一个社会犯罪议题或者法理学问题。
但出于职业习惯,以及对这个独特问题的好奇,林渊还是认真地思考了一下。他清了清嗓子,回答道:
“这位‘追逐北极光’同学,你的这个案例想法很大胆。从申论角度来说,用极端案例来论证观点需要谨慎,因为可能会让阅卷老师觉得不够普适或有些偏激。不过,单就这个案例本身来看,它确实触及了科技伦理的核心矛盾——技术的中立性与使用者的意图之间的矛盾。”
他顿了顿,继续发挥自己逻辑分析的优势:“你提到的‘完美犯罪’,其实是一个经典的法学和社会学命题。所谓‘完美’,关键在于消除‘犯罪故意’的证据链。利用AI和大数据筛选目标,或许能提高犯罪的成功率和隐蔽性,但要说完全‘完美’,在现代刑侦技术下,尤其是痕迹检验和电子取证面前,难度极大。任何精心设计的‘意外’,都可能在细节上露出马脚。比如,意外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是否过于‘巧合’?目标的社会关系网络是否有异常?大数据筛选本身也会留下电子痕迹……”
林渊结合自己广博的杂学知识,从犯罪心理学、痕迹学、甚至一点浅薄的刑侦技术角度,对这个假设进行了大约五分钟的即兴剖析。他讲得条理清晰,甚至带着一点课堂上才有的犀利。
他本意是借此引申一下申论论证的注意事项,并展示一下自己知识的广度,希望能留住这个看起来有点深度的观众。
然而,他话音刚落,直播间却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寂静。弹幕停顿了几秒,然后才零星跳出几条:
【**,主播懂的好多!】
【听起来好吓人,怎么突然讲起破案了?】
【这是公考直播间?我走错了?】
而那个ID“追逐北极光”,在听完林渊的分析后,只回复了两个字:
【谢谢。】
然后,这个ID的头像就暗了下去,显示已离开直播间。
林渊皱了皱眉,心里掠过一丝奇怪的感觉。这个观众的问题和反应,都透着一股说不出的别扭。但直播还要继续,他很快就把这个小插曲抛诸脑后,重新回到枯燥的行测题目上。
直播结束,在线人数定格在65人。林渊看着后台可怜的收益统计,无奈地叹了口气。今天又是颗粒无收的一天。
他关闭了直播软件,准备随便点个外卖解决晚餐。就在这时,他的手机突然连续震动起来,是直播平台APP的推送通知。
他点开一看,愣住了。
【系统通知:恭喜!用户“追逐北极光”赠送给您一个“宇宙之心”!】
【系统通知:恭喜!用户“追逐北极光”赠送给您一个“宇宙之心”!】
……
同样的通知,一连响了十次!
“宇宙之心”是这个直播平台最贵的礼物之一,一个价值人民币1999元!十颗,就是整整19990元!扣除平台分成,到他手里也有一万多块!
林渊的心脏狂跳起来,几乎要从嗓子眼里蹦出来。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反复确认了好几遍。没错,就是十颗“宇宙之心”,打赏时间就在他下播后不到一分钟!
是那个“追逐北极光”!
他为什么打赏这么多?就因为自己回答了他那个关于“完美犯罪”的问题?这太不合常理了!哪个正常人会为一个价值五分钟的即兴回答,豪掷近两万块钱?
震惊、疑惑、还有一丝隐隐的不安,瞬间淹没了林渊。这笔突如其来的“横财”,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喜悦,反而像一块沉重的巨石,压在了他的心头。
他尝试在直播平台上给“追逐北极光”发私信,想询问原因,甚至表示可以退还部分打赏。但系统提示:“该用户设置了拒绝接收陌生人消息。”
对方的头像,依旧是灰色的离线状态。
林渊看着手机屏幕上那串惊人的打赏记录,又抬头望向窗外沉沉的夜色。城市的霓虹依旧闪烁,却仿佛变成了一只只冷漠的眼睛,在暗中注视着他。
这笔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味道似乎有些不对。
他隐隐觉得,自己平静(或者说落魄)的生活,可能从这一刻起,要被彻底打破了。而那个关于“完美犯罪”的问题,或许并不仅仅是一个假设。
